戚宏波:林语堂:20世纪的“中国智慧”传播者
发布时间: 2021- 12- 08|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林语堂是我国享誉国内外的学者、翻译家、作家,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有“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美誉。他不仅通过翻译孔孟老庄学说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推介海外,还直接用英文书写著作,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他为纠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在海外传播“中国智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译创结合

促使林语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中国文化正名,纠正“东学西渐”过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形象的误读。中国文化最早是由传教士向西方传播。一方面,传教士传播中国文化带有文化霸权心理,翻译时为了符合西方意识形态,随意删减、篡改和扭曲原文,歪曲中国形象。另一方面,传教士面临语言不通的障碍,根本无法准确地理解源语,更不用说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描述是失真的、不客观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林语堂自译经典,以中国人的视角,结合西方的思维方式,着力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深谙中西文化且精通双语的林语堂的大多数作品用英文创作。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翻译文本,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浮生六记》),创作文本,如The Birth of a New China(《新中国的诞生:中日战争之我见》)和译创文本,如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

译创是一种翻译和创作并存的写作方式,它去除了原作和译作的二分法,打破了翻译与原创的边界,体现了二者的融合并存。林语堂在向外传播中国文化时,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翻译方法,而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后进行翻译和创作。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为例。在西方国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备受关注,而《论语》又是记录孔子语录的重要书籍,所以《论语》的西译本层出不穷。然而,林语堂认为,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够支配中国,而且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绝不是仅靠《论语》中的只言片语,而是有其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为了系统地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林语堂阅读了除四书以外的其他书籍,如《史记》等。在创作《孔子的智慧》时,他在序言中强调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介绍了孔子的品格以及全书内容的取材,使读者在阅读前便对孔子、儒家思想以及整本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林语堂还对书中内容做了大量的注解,据统计,共有解释型、评论型、补充型、他注型、修正型等各类注解100余条,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释译融合”,最大程度上为西方读者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难题。因此,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美国大众的喜爱,成为英语世界畅销书。

考虑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

林语堂在进行文化传播时,选择的主题和内容都会考虑到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他的作品主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文学。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正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早期西方对中国儒道思想的了解来自于传教士,传教士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语言障碍阻碍了他们从深层次角度进行哲学思考,导致西方对中国正统思想的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所以,与儒道思想有关的正统文学作品便成为林语堂传播的首选,其中最为出名的作品有《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古文小品英译》等。

二是闲适、性灵文学。这一题材的作品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非常匹配。他认为,闲适、性灵文学作品胜在真情流露。他尤其偏爱苏东坡,欣赏他的快乐精神,不仅翻译了苏东坡的多部作品,如《水调歌头》《赤壁赋》等,还专门创作了《苏东坡传》。除此之外,他还有两部著名的译作,《浮生六记》和《老残游记》。通过幽默的写作风格,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真善美以及知足常乐的天性。

三是赞扬、讴歌女性的文学。林语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提倡女性解放。他作品中描写到的女性都是追求自由、有自我解放意识的形象。他的英文小说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分别塑造了姚木兰、丹妮和杜柔安三位具有西方先进思想,拥有自我解放意识,有个性有追求的女性形象。他对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尤为喜爱,翻译了李清照的诗词,译创了《杜十娘》和《寡妇、尼姑与歌妓》。他力图向世界展示东方女性不仅具有传统美德,而且具有先进思想的形象。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文化大使”,他一共译创了三十多部英文作品,全面系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妇女生活、文学艺术和生活哲学。他用西式的思维和中式的视角,客观幽默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作者:戚宏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