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一般被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成书于18世纪中后期,诞生之初就远渡重洋传到日本,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亦是一部“文化小说”。200多年来,《红楼梦》广泛流传于全世界,已有至少150种语言不同篇幅的译本,对中国及其他国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译介内容特征
19世纪初期,大批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被认为是《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第一个译介主体。1804年,马礼逊向伦敦传教会申请前来中国传教,1807年,马礼逊带着“完全学会中文”和“编纂一部中文字典”等使命抵达中国。他编纂的《华英字典》第三部分收录了大量《红楼梦》的词汇与长句,使《红楼梦》译介第一次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19世纪末,中国学者与汉学家陆续加入《红楼梦》译介大军,如1892年日本学者森槐南翻译了《红楼梦》第一回的楔子,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王良志与王际真分别译了《红楼梦》,20世纪70年代,英国翻译家、汉学家霍克斯翻译了《红楼梦》全译本,与此同时,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其夫人戴乃迭合译全本《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译介内容,在200多年的传播历史进程中因其译介篇幅长短不一而凸显了以下四个功能。
“汉语学习教材”:从《红楼梦》一书问世之初到19世纪末期,许多来华友人便将《红楼梦》作为学习汉语的教材,而这也是马礼逊将《红楼梦》里的词汇编入《华英词典》的初衷,即为来中国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帮助。由于《红楼梦》采用北京官话,这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红楼梦》一书一传入日本便成为日本外语学校的汉语学习教材,而后传入朝鲜半岛也是如此。
“爱情小说”:1927年,中国学者王良志翻译了《红楼梦》,两年后,另一学者王际真完成了另一译本。两位学者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译文不得不受制于图书出版商的要求,于是他们的译本把重点放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却忽视了《红楼梦》原著中体现的中国古典文化精华部分,国外的读者也因此看到了《红楼梦》的魅力,但却把《红楼梦》等同于中国的爱情小说。
“百科全书”和“文化小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进入平等交流的时期。英国学者霍克斯译本和我国学者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红楼梦》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较好地传递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译文更加尊重原著,其中还附有大量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我国传统的服饰和建筑风格,更为全面地向世界展现了《红楼梦》的文学内涵。
译介形式特点
19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的《红楼梦》译本大都属于摘译本。1815年,马礼逊在《华英词典》解释“妙”字时就援引了《红楼梦》中妙玉和史湘云的一句话,并附上英文。1816年,马礼逊在澳门出版社出版的《中文会话及凡例》中也选取了贾宝玉和袭人的对话,并将对话译成英文。鸦片战争前后,欧洲列强在中国沿海建立通商口岸,于是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政客等来到中国,《红楼梦》的摘译片段也逐渐增多。《红楼梦》正式发表的第二个、第三个摘译片段皆由“中国通”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完成。1843年,俄国传教士科瓦尼科(德明)所译的俄语第一回楔子刊于《祖国纪事》。1846年,英国驻华外交官罗伯特·汤姆(Robert Thom)摘译了《红楼梦》第六回中的部分对话。英国人爱德华·查尔斯·麦金托什·鲍拉(Edward Charles Macintosh Bowra)翻译了《红楼梦》第六至八回,也被称为英语世界整回英译第一人。日文译本相比其他语种译本要多,如1892年,岛崎藤村摘译了第12回末尾。
20世纪20—70年代的《红楼梦》译本大都属于节译本。节译本中删去了一些情节和大量的诗词,主要节译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其中日文、朝鲜文以及英文的节译本数量最多。此外还有德文、匈牙利文、法文、意大利文、荷兰文等译本。
20世纪70年代至今,《红楼梦》全译本迎来了高峰期。日文、朝鲜文、越南文、缅甸文、俄文、捷克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等语种的全译本纷纷出版,全译本共有二十多种。
1793年,《红楼梦》已传入日本,由于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较为久远,出现了许多日本汉学家,因此日本最早开始研究《红楼梦》。1892年,岛崎藤村摘译了第12回末尾,译文名为《红楼梦的一节风月宝鉴辞》。1916年,岸春风楼节译了前39回,其日语译文《新译红楼梦》于东京文教社出版。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数十种日文全译本,此后又出现了大量的日文译本,日本汉学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涉及人物、语言、结构等许多领域,这也推动了“文化小说”走向日本。两个多世纪里,“日本红学”的学术文章和译作从数量上看一直都在国外红学中占有领先地位。
《红楼梦》大致于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传入朝鲜,最早的《红楼梦》朝鲜文全译本是“乐善斋”《红楼梦》藏本,原文用朝鲜文字注音,后来出现的译本使得《红楼梦》朝鲜文译本数量居世界前列。据考证,《红楼梦》于1809—1825年间传入泰国,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摘译本,1980年3月出版了40回的《红楼梦》节译本,至今未出现全译本。1963年、1988年分别出版了越南文和缅甸文的全译本,至今尚未发现马来文译本。
作者:吴伟英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