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之嵩阳书院:今有清华园,古有嵩阳书院
发布时间: 2021- 12- 04|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书院是宋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其中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所谓“今有清华园,古有嵩阳书院”,一句话就阐明了嵩阳书院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嵩山南麓,有嵩山之阳的含义。书院依山傍水,景色清幽秀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魏时期,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名为嵩阳寺。隋朝时期开始被道教占据,改名为嵩阳观。五代时期,逐渐成为儒学活动中心,更名为太乙书院。到了书院制度蓬勃发展的宋代,宋仁宗亲赐匾额,将其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嵩阳书院名噪一时,众多名家大儒在此讲学。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期间,曾以儒学的历史观,融合理学的思想,编撰了《资治通鉴》的第九至二十一卷。理学奠基人,号称“二程”的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登台讲学十余年,并一起创立了理学的基础“洛学”,嵩阳书院得以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在嵩阳书院的讲堂,还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故事——程门立雪。

北宋年间,理学大师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他有一位得意门生名叫杨时。41岁时,杨时对理学已经有了相当深的造诣。尽管如此,杨时仍非常谦虚,面对老前辈,姿态几乎低到尘埃里。这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来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二人便拱立门外,等老师醒来。此时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二人还依然站在原地静静等待。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此后更加尽心尽力教导杨时,后来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这件事也被作为尊师重教的范例,由此演变成成语“程门立雪”。

嵩阳书院的教学不仅限于传授理学经典,更在于弘扬经世济国的理想。在北宋名家大儒的主持下,嵩阳书院最先把“修身养性”的理念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思想。北宋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曾来到嵩阳书院授课讲学,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一届届从嵩阳书院走出去学子的志向。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千年的嵩阳书院,始终吟诵着程门立雪的虚心向学与儒学大师的谆谆教诲,其蕴含的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优良教育传统至今仍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