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艳:凿池偷天——唐代文人笔下的“盆池”景观及“玩物”审美
发布时间: 2021- 12- 29|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凿池偷天,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盆池》诗,“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诗歌以智慧、幽默、机巧的语言描绘了唐代园林中的盆池景观,并且透露出唐代文人对园林景致的品赏、玩味与游戏。同杜牧作品一样,将盆池作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作品不在少数,专以盆池为诗题的即有姚合的咏盆池》、张蠙的《盆池》、齐己的《盆池》和《观盆池白莲》、许浑的《石池》、陆龟蒙的《移石盆》、唐彦谦的《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等,韩愈更是一连为盆池写有五首,是为《盆池五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美学现象。

盆池,与小池相通,是唐代文人于园林中特意营造的独特景观。盆池的营造手法,据韩愈介绍,乃“汲水埋盆作小池”,就盆的材质而言,有泥质、陶质、石质、金银质等,如“泥盆浅小讵成池”“圆内陶化功”“泓澄潋石盆”。盆可以埋于地下,也可以置于地上,与今天的盆景类似,陆龟蒙的《移石盆》证明了盆池的可移动性,唐墓壁画可与之互证。西安王家坟唐安公主墓西壁壁画中心即为一黑底带团花的大盆,盆中有水,盆沿立鸟四只,盆南侧和北侧分别有两只鸽子,周围点缀花卉。再者如河南安阳市区的赵逸公夫妇墓西壁有三扇花鸟屏风画,画面中有一精美黑色瓷盆,盆中有水波荡漾,水面有花朵漂浮,盆周围有三只大雁围绕。

这两处唐墓壁画除了告诉我们唐代盆池的构置位置外,更说明唐代盆池是由花卉、禽鸟参与配置而成的有机景观体系。不同的是,唐代文人笔下的盆池更有生机,如“盆池别见天”“试看涵泳几多星”“一夜青蛙鸣到晓”“来听萧萧打叶声”“倒影新篁一两竿”“露蝉鸣后雨霏霏”“更使幽人忆钓矶”,天光月影、星云烟波,又有鸟声虫鸣与竹涛,更有游鱼落泉与钓矶,真可谓“别有洞天”。山石,也是盆池构景中不可忽略的元素,齐己在《假山》一诗中说“加添双石笋,映带小莲池”,王贞白在《依韵和幹公题庭中太湖石二首》中说 “兰圃安虽窄,盆池映转深”。于池上置石,可以看成“一池三山”的构园模式在小园林中的精微再现。

从以上盆池的制作与景致的配置来看,唐代文人颇费心思地经营着这类园林景观,更以诗歌赋作的形式品赏、玩味,使其成为一处可澄澈心灵的所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的是唐代文人的“玩物”审美思维。杜牧的《盆池》已然为最佳表现,这是理论思维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山水自然审美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悟。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造物主式的自由调控。唐代文人亲力亲为、用尽心思构筑盆池景观,文人们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凭审美意志与兴趣对园林景致进行选择与配置,所谓“深浅方圆一任君”,表现了造物主式的自由调控。放之整座园林,可视为诗人自由主观意志的肆意挥洒,也正印证了白居易经常强调的“主人”观念,“不斗林园大,但斗为主人”。可见唐代文人构园的乐趣乃体验自由甚至操控的乐趣,虽然只是一种有限的自我操控,但与仕宦生活的诸多无奈相比,不失为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自由,这也是唐代文人痴迷于一方小池的原因之一。 

其次,追求适意的艺术构想。浩虚舟在《盆池赋》中点出盆池可以引发人的幻想,“遂使好勇之徒,暗起冯河之想;无厌之士,潜怀测海之心”,于作者而言这种幻想是“悠哉智者之为心,聊睹之而自适”。从这个意义上说,“盆池”可以看作文人们建构出来的一处载体,借助它可以重新体验山野自然;同时又是诗人追求适意的欲望建构,即使诗人内心非常清楚这并非现实而只是一种艺术构想。然而,“才见规模识方寸,知君立意象沧溟”,园林在唐代文人的诗歌吟咏和艺术幻想中已被诗意化为一个象征的世界。在这种自觉与自醉中,唐代文人的赏玩心性可见一斑。

再次,缩微自然的玩味自娱。唐代文人对园林微型景观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尤其中唐以后,“壶天境界”在构园中越发突显,成为文人追求的又一意趣,盆池即是这一追求的产物。盆池具有映照和反射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十分有限,如注水只能数瓶、天只能偷取一片、繁星只能涵泳几颗、倒影新篁一两竿、养鱼两三寸、白莲八九枝,但正是这寥寥无多的几颗、数竿,为文人提供了无尽遐想。诗人们看到了无穷尽的自然,这是一种玩味,同时也是一种自娱。这种带有游戏甚至戏谑式的玩味与自娱,在唐代文人对花木、山石以至整个园林的吟咏中都有鲜明体现,而这也正是微型自然能够带给文人的乐趣之一,最终使其对一切小巧、袖珍的“物”与“景”偏爱有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玩物风尚。 

文人们对园林乃至园林景致的喜爱到唐代已经走向了“嗜”和“痴”的境地,呈现出玩物审美的风潮,盆池的建构与玩味可以看作此风潮的缩影。这种玩味,到了宋人手里,则更为充盈,“赏玩兹有适,纷嚣因以忘。多君江湖意,不复疑坳堂”(刘敞《同谢十三赋盆池》)。象征、适情与玩味融合无间,由此可见唐代文人及其园林建构在玩物审美风尚中的开创之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书艳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