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之应天府书院,一座千年文脉的图腾
发布时间: 2021- 12- 11|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书院是宋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其中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四大书院多位于山林胜地,唯独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喧嚣离得很近,却又很远,静谧离得很远,却又很近。“大隐隐于市”说的大约就是应天府书院了。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古城南湖畔,三面环水,一面紧邻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商丘古城。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位儒生杨悫致力于教育,创办了“南都学舍”,这便是应天府书院的前身。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书院得以发展。到了以文治国的北宋年间,南都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对于学舍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宋真宗正式御赐匾额,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书院”。五年后,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北宋四京之一,此时的应天府书院又被称为“南京书院”,书院从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他致力于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时值才名远扬的文人范仲淹为母服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于是晏殊便聘请范仲淹为府学主管,负责主持应天府书院。巧的是,范仲淹年轻时就在南都学舍求学,投师在戚同文门下,五年的寒窗苦读生涯后,他顺利考中进士,从而走上仕途。现如今得到应天知府晏殊的赏识,得以重回母校,还是以主讲的身份,因此范仲淹对书院的管理更加尽心竭力。

在主持书院的两年多时间里,范仲淹以身作则,勤勉督学。他继承恩师戚同文“天下同文”的志向,每当与学子谈论天下大事,便全情投入、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操守,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继范仲淹之后蜚声北宋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无不从学于范仲淹,皆毕业于应天府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这是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以一窥当年应天府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庆历三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值得一提的是,后两者的招生门槛是“三公子孙”,唯有南京国子监将其降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和庶人俊秀”,开辟了国子监招收平民百姓子弟的开端。

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戚同文的“天下同文”,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再到“招收庶人俊秀”,巨大的教育进步,这一切,得益于商丘古城,得益于应天府书院,得益于晏殊、范仲淹等宋代文人。可以说,历经北宋100余年而不衰的应天书院,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难怪《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