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西湖山水,早在南宋时期就已深得人们喜爱。至南宋时,西湖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开发和营建,自然美中融进了建筑和园林的艺术美。 湖光山色,园林庭阁,是南宋画院画家们心中永远的珍爱,也是他们不会枯竭的灵感之源。南宋院画家刘松年,便是满怀着对西湖的钟爱,以四幅画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四季风光,这便是《四景山水图》。 刘松年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时的宫廷画院画家。在宁宗时,曾被赐予金带以示嘉奖,这是南宋画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他善画楼阁界画,以画小景园林山水为主,与李唐、马远和夏圭合称为“南宋画院四大家”。 刘松年家住钱塘清波门旁,清波门,亦称暗门,是临安十三座旱城门之一,刘松年因而有了个外号“暗门刘”。清波门一带,素来是块风水宝地。这里烟柳画桥,亭台楼阁,湖光山色让人百看不厌。当刘松年奔波于宫廷事务时,路过西湖,眼前的美景总让他忍不住驻足停留。他日复一日漫步西湖,其间万种风情、气象变幻都被他敏锐地感知和捕捉。除了西湖的四季美景,刘松年还将他熟悉的文士、官员在山湖楼阁间幽居的生活情景纳入画作《四景山水图》之中。 《四景山水图》由四幅画组成:第一幅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第二幅纳凉,夏木浓荫,碧禾点点;第三幅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第四幅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春、夏、秋、冬的四时画卷以绢本设色,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精心描画了亭榭楼阁等建筑,精巧雅妍,是典型的“山水小景”。在国破山河碎的年代,刘松年寄情于景,抒发于笔,他画的《四景山水图》便是为了把这绿水青山永远留在人间。 有了刘松年的这幅《四景山水图》,院画家们纷纷将西湖风光取景入画,院画家马远之子马麟就受到了画院前辈刘松年的启发,绘制了《西湖十景》,其后还有京城民间画师叶肖岩创作的《西湖十景图册》。从取景作画到因画成景,最终形成名声大噪的西湖十景,西湖图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画题。 若要一窥南宋西湖的园林景观,刘松年的传世画作《四景山水图》当属最经典。《四景山水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西湖四季的“浓妆淡抹”,而且还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美。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四景山水图》特种邮票,该套邮票共4枚,还原了四幅画作中的西湖园林四季景观,精美雅妍,深得集邮爱好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