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吴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创新的三个维度
发布时间: 2021- 11- 03|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加强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高校劳动教育要走出现实困境,复归其育人价值,就要以“生本化”教育理念为先导,创新“系统化”实施模式,健全“协同化”运行机制。

创新理念:以“生本化”理念定位高校劳动教育价值

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嬗变与审视可见,其一直存有服务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外在目的,劳动培养人的核心价值往往被忽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与创新调适,首先要革新理念,以“品德与技能统合、脑力与体力融合、人文与科技耦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四合”理念为实践逻辑基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赋予劳动教育以内在生命旨趣,实现其内涵式发展。

品德与技能统合,即要走出将劳动教育窄化为技能培训的误区,提升劳动技能素养与厚植爱国情怀、涵养劳动精神、培育道德修养并重,在育人与育才并举中升华学生精神品格。脑力与体力融合,即要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落后认知,在劳动实践中以“脑体结合”促进大学生形成自觉的劳动态度,养成“整合的劳动观”,实现“用心以制力”“劳力上劳心”。人文与科技耦合,即要防止技术对人的劳动主体性的僭越,以“人的尺度”培育创新科技素养,高扬劳动伦理价值,促进学生人文精神、责任意识和现实关怀综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即要走出劳动认知浅表化、劳动践行惰性化境遇,培养学生以劳为荣的价值认知品格,坚定其“劳动开创未来、奋斗实现梦想”的实践立场,锻造其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

系统创设:以“系统化”实施模式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新时代的现实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创新劳动教育育人体系。澄明劳动教育目标体系,需要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设定劳动观养成、劳动情感认同、劳动意志形成及劳动自觉践行的“四维”目标。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为核心,以奋斗观、就业观培育为重点,以消费观、劳动伦理观、科技道德观培育为延伸。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体系,应着力实现示范与引导、融合与渗透、显性与隐性教育“三结合”,以生活化、具身化方式活化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考评体系,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表现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包括课程评价、劳动素养评价及督导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新时代的现实劳动教育应多位一体,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必修课主渠道建设,确保其独立性。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引领,凸显其价值性。遵循“知、情、意、行”的转化规律,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三位一体”,体现其科学性。建设“劳动+”课程集群,将劳动育人元素合理融入德智体美实践活动中,形成思政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学术劳育等系列课程模块,打造“课程劳育”新格局,实现其融通性。

新时代的现实劳动教育应知行互促,革新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广泛开展具身实践,以体力劳动、集体劳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融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实践,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劳动价值体认。大力开展社会化实践锻炼,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将实践课堂延伸至社区基层、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提高学生社会融入度和劳动践行力。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推行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制”培养模式,培育创新创业劳动观,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

多维共育:以“协同化”运行机制 促进劳动教育新发展

新时代的现实劳动教育应加强政府统筹,发挥高校劳动教育主导力。教育主管部门按国家新政策要求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高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明确责任主体,按规定开设必修课、确保专兼职师资力量。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与学科评估、专业建设检查等关联。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与学生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挂钩。明晰劳动科学学科归属范畴,整合劳动心理学、劳动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建设完整独立的劳动科学学科体系,推进劳动教育学科化发展。

校企社资源共享,提升社会实践综合服务力。拓展社区公益服务联盟,共创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公共场所等进行志愿服务,投身关爱型服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整合普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共享产学研一体化智创空间。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建立普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机制,打造区域性“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矩阵”。寻求区域行业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积极拓展具有职业启蒙、专业实习等功能的职业发展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力。

家校社互联互通,形成劳动教育多方聚合力。家校协同加强实践养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倡导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培养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校社互联发挥劳动教育的职业启蒙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服务能力。将劳动教育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主动服务社会中端正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在参与社会治理中丰富职业体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视阈下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调查”(21GXSZ012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晶  吴淇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