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书院是宋代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色。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其中被推崇为“四大书院之首”“海内外书院第一”的当属江西省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白鹿洞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是唐代诗人李渤隐居、读书的地方。相传李渤在读书时养了一头白鹿,终日相随,故有白鹿先生之说;李渤隐居之地俯视时形似山洞,因此被称为白鹿洞。到了南唐升元年间,此处兴办的“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宋代初期,将庐山国学扩建为书院,命名为白鹿洞书院。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有了朝廷的重视,白鹿洞书院得以蓬勃发展。 皇祐六年(1054年)春,战火蔓延,文化底蕴浓厚的白鹿洞书院不幸被毁。直到百年后,理学宗师朱熹上任知南康军事一职来到庐山,书院这才翻开了崭新且辉煌的篇章。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看见了非常惋惜,他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且亲任洞主,在总结前人办学的基础上,制定教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教规要求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在这里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称得上是光辉的一页。这个学规也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学规,享誉日韩,乃至东南亚。 正当朱熹主持书院之际,南宋理学又一派代表人物陆九渊自金溪来访。朱熹便延请陆九渊赴白鹿洞书院登台讲学,首开讲会先河。陆九渊演讲的题目是《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和陆九渊二人都认为心正才能身正,身正才能行正。但是,对朱熹而言,他更着意于格物致知的功夫;陆九渊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道德修养不是知识,而是在于习惯行为。读书之人,认为自己饱读经书,也就认为自己很有道德修养,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二人的学术交流以及在白鹿洞的观点碰撞,为白鹿洞书院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至今,白鹿洞书院门前仍有一条清澈见底且常年潺潺不断的小溪,溪名“贯道溪”。因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留下为学问道的痕迹,从此流淌的不仅仅是清泉,还有如清泉般喷涌的哲学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