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书院是宋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特色。书院的名称始于唐朝,最初只是作为搜寻、整理遗散图书及校对经书的地方,直至宋代发展成集教学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教育机构。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书院,史称“四大书院”。其中,唯一一所办学至今,真正称得上“千年学府”的当属湖南的岳麓书院。北宋是中国书院制度的奠基时期,岳麓书院的故事也从这时开始。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把岳麓山上两位僧人兴办的一所学校雏形,扩建为书院,岳麓书院由此诞生。 古代书院的院长被称为“山长”,因为书院聘请的掌教之人,多是品学兼优、居山林而不做官的人,加上书院也多依山而建,因此得名。岳麓书院第一位山长名叫周式,当时周式办学办得好,好到惊动了皇帝宋真宗,他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召见了周式,还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留在宫中讲学。但周式无心留在庙堂,坚持回岳麓执教。宋真宗也算爱才,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赐了衣物鞍马、内府书籍,并亲书“岳麓书院”匾额,悬挂于大门上方。从此,岳麓书院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之一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张栻的道友朱熹,是一位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人。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朱熹从武夷山来到岳麓书院,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主持岳麓书院教席的张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两位理学大师的相遇,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讲,闪耀了那一片智慧的星空。 惺惺相惜,终有一别。朱熹再一次来到湖南,已是27年后的绍熙五年(1194年),老朋友张栻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但书院还在。朱熹趁着在湖南任职,着手整顿、振兴岳麓书院,他出资修建书院建筑,聘请老师,还颁布了书院首次正式的学规。朱熹认为,书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独立思考、知行统一,这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尽管理学根基深厚,但岳麓书院并没有关起门来办学,而是以空前开放的姿态接纳各家学说。明末,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向高峰的王夫之曾在这里求学;清中期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也都从岳麓书院的大门走出。大师纷至,但岳麓书院并不推崇一家独大,而是对每一种学说都抱以学习、吸收的态度。这种开放的传统延续到今日,仍然回响不绝。现如今,作为湖南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岳麓书院依然秉承厚重的书院传统文化,以传统照进现实,被誉为“千年学府,弦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