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读公社五周年庆,“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第二批成员名单亮相
发布时间: 2021- 10- 30|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金秋十月,美丽的杭州湾畔,稻米飘香。伴随着丰裕的物质生活,“浙里”的精神生活同样进入丰收时节。

2021年10月23日下午,慈溪市社科界第一届学术年会迎来了它的“重头戏”——“稻读公社五周年年会”社科普及专场。

稻读公社五岁啦!这个由慈溪市社科联推动创办、由爱好读书并志愿开展社科普及和阅读推广的热心人士组成的民间社团,所推动的全民阅读生活,不仅在慈溪声誉卓著,宁波、浙江,甚至省外各地都有它的“传说”。

“稻可果腹,读亦润身”是稻读公社名称的由来。稻读公社是首批“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13家成员之一。

稻读的成长,也彰显了“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成长。在稻读公社五周年年会上,省社科联刚刚公布的“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第二批成员名单也一并亮相,这个阅读大家庭实现扩容。

省社科联对“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定位非常明确,它是省社科联为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推动“书香浙江”建设,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社科人的智慧和力量而着力打造的读书类科普项目。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从2020年9月正式集结,至今已经满一周年。首批读书会成员立足阅读分享,活动亮点纷呈,有力地促进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而新一批成员各有特色,接下来的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令人期待。

稻读公社作为“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先行者”之一,一场生日聚会,展示了它良性运作的诸多方面。

 本次活动有一个关键词——“惟时以破”,围绕它,稻读公社的成员分享了他们的坚持与成长,稻读的蓬勃,来自他们五年如一日的投入。

一个进行阅读推广的民间社团,竟然要在生日庆典上发布一首新歌,这件事,发生在稻读公社,一点都不稀奇。稻读的创新,就是这样,常令人出其不意。

新歌《稻读春秋》的作词人是钟学政,他在2020年参加稻读四周年年会时有感而发、即兴创作;曲作者是年轻的稻友杨佑晟;现场演绎这首歌的同样是稻读的会员汤莎莎和周天璐。

为会员们颁奖,是稻读公社周年庆的保留环节。耕耘奖、新人奖、稻苗奖、勤奋奖、稻田奖……奖项很特别,而每一个领奖人,都有一个故事——为阅读推广身体力行的故事。

稻读公社正是由一个一个的人,以满腔热爱构筑起这坚实的五年,而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让阅读的未来可见。

五年时间,稻读公社打造线下实体“公社”108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读书笔记近3000篇、865余万字,联合推荐书目958余册;开展线下主题阅读活动280余次,吸引线上线下观众45余万人次参与互动。对于一个浙东小城,尤其是读书这样一件事,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稻读”给出的灵感

两年前,稻读公社在慈溪已是风生水起,并已经成为省社科联的科普基地。稻读公社具有规范运作的模式、阅读遴选的机制、拓展知识的视野,还拥有满怀热爱的志愿者。2019年10月26日,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利根带领调研团队,见证了稻读公社的三周年庆。那天的活动现场,如同今天一样,充满令人感动的细节,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稻读公社的成员,对阅读推广这件事全心全意地投入。

慈溪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蕴含着悠久的人文传承。“稻读”二字,既脚踏实地,又仰首星空。稻读的诸多作为彰显着我们这个时代昂扬奋进的精神。浙江省有很多如稻读公社这样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的民间读书会,虽然有些发展尚不完备,但也各有特色。省社科联在不断调研、遴选、研讨,筹备一年后,于2020年搭建起“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这一平台。

“陈某某”有话说

人群中的陈迪非常有辨识度。

从初到慈溪参加稻读公社的三周年庆,到“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发起前的研讨,以及13家联盟首批成员共同走读钱江源,陈迪总是让人最难忘。

如果说稻读公社有灵魂人物,陈迪肯定是其中之一,他的官方身份是慈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网络词“反差萌”大概可以用来形容陈迪,他推荐了那么多有深度的哲学书籍,却又是同行人中最幽默搞怪的那一个。

稻读公社五周年,陈迪写了一篇《我与稻读不得不说的故事》,署名“陈某某”,还特别交待:别问我陈某某是谁,就算是这样我也不会告诉你们陈某某就是我自己这个事实的。

幽默的笔调中,陈迪写出了稻读的来处和成长。

2016年的一张饭桌上,陈迪对着埋头苦吃的“圈内”好友说:“要不,我们搞个群,一起读书吧?”

稻读公社的雏形就始于这个群。一张饭桌能容下几个人?可见草创阶段的稻读公社只是微弱的火苗。

“从圈子开始,荐书、读书、评书……打卡、赶读、催稿成了圈子的常态” ,接着,“开公号,成立社团,拓展线下业务……稻读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

陈迪说,稻读公社就是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娱自乐,走进了公共空间。“人有时候玩高了,就容易没了边际,就如自娱自乐突然一下被拉上了‘战场’,心里尽管七上八下,但临阵撤退总是不太好,只好互相吹牛鼓劲:我们都是最强的,人能干的,我们都可以。”

就这样,稻读公社专注于“逼”人读书这件事,一逼就是五年,还真逼出了成效。2016年慈溪市人均读书为4.1本,到2019年人均读书4.6本,其中有稻读公社的参与。

稻读公社5岁了,陈迪却说:“老一辈陈某某们要开始渐渐‘远离’稻读了!”

这样的一句话,稻读公社的拥趸听了是要被吓一跳的。

不过,陈迪这样解释:“说‘远离’,是因为稻读不应该固守陈规,老人守摊……说‘远离’,是我们想从中心走到边缘,继续做稻读的支持者、鼓励者。”

五年,瓶颈难免,陈迪其实是在思考突破的途径在哪里,这也正是稻读公社五周年庆祝活动的主题——“惟时以破”。如孙会长所说,“破”是坚持、是创新、是突破、是求变,这也是稻读永远的精神。

汪姐与汪叔

汪姐与汪叔其实是一个人,有时她还被叫作老汪,更多的时候,她被叫做“赵Q”——这是她的微信昵称。

1996年出生的周天璐是一位乡镇宣传委员。2018年,刚从警校毕业的他,在师傅冯罗鑫的邀请下,成为稻读公社的会员,他加入的是文学社。这里解释一句:稻读的会员,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加入各类社群,比如文学、社科、绘本,等等。

与文学社群的汪姐也就是赵Q互加微信后,周天璐没多想,想当然地左一个汪叔右一个汪叔叫了起来,汪姐“享受”了好久叔的待遇,并未指出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位叔。但她在群里可没有这么“宽容”,严厉督促群友荐书、读书、提交阅读笔记——群规写得明明白白,不交作业的群友会被踢出群。

慈溪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杨科俊也提到了老汪的“敬业催卡符”:“周末基本上是从天亮催到天黑,不把大家催到全部交作业,誓不罢休。”

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出版社、读书会的线下活动转为线上进行。稻读文学群的分享质量高且数量多,有些是稻读自己组织的,有些是与出版社或者其他读书会资源共享。即使后者,仍然需要琐碎的沟通工作,稻读公社的志愿者都有自己日常的本职工作,就显得尤为难得。在稻读人看来, “热爱不辛苦(汪姐语)”。

一个年轻人与一群年轻人

因为陈某某们,因为汪姐,也因为无数的杨科俊和周天璐,稻读公社有了丰硕的五周年,以及可以无数种可以期待的未来;同时,参与其中的人也因它而改变。

阅读、分享、输出;打卡、领读、荐书;倡导全民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看似刻板,如果你来坚持五年,再看自己将是另外一番美好的状态。

如同周天璐所说,稻读公社让他有了三种“重大改变”:脸皮厚,内心柔软,性格爱折腾,而且,这里的三个形容词前都要加一个“更加”。

一个从小性格内向的90后,成为微型党课的优秀演讲者,还搞起了直播带货与现场脱口秀,甚至组建了一个城市青年文化团队“盐场”,还被家长们围着请教如何跟自家孩子有效沟通。

周天璐说,他的“盐场”就在借鉴稻读公社的精华——没人干活怎么办?成立智囊团;开展活动没资金怎么办?想办法拉赞助。

一个周天璐的身后,还有无数周天璐这样年轻人,因此,更多的稻读公社被需要。这样的一种关系,正是共同富裕的一种具体呈现。

稻读公社五岁,“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满一周年,更多读书会加入,更多美好生活的故事从今天开始被讲述。

(慈溪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