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赵山奎教授所著《卡夫卡与卡夫卡学术》2018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19年“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从学术史角度尝试对“说不尽的卡夫卡”与“一言难尽的卡夫卡学术”进行“言说”。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重要作家,具有世界性影响。关于卡夫卡的研究具有国际化和比较学术的性质,迄今已有100多年的积累。百年卡夫卡学术催生出诸多矛盾和彼此矛盾的卡夫卡形象,卡夫卡学术本身很早也已成为卡夫卡学者所面临的“卡夫卡式境遇”。卡夫卡、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学者与卡夫卡学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该成果的核心关注。
主要内容:
在对百年卡夫卡学术历程进行宏观述评的基础上,该成果着重考察卡夫卡“遗嘱”的世纪论争,分析卡夫卡《日记》《致父亲》《致菲丽斯》《猎人格拉胡斯》等自传(性)写作中的自我理解,评述《变形记》《乡村医生》《地洞》研究史上的诸多疑难,并力图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此外,在文学的“中-西”和“古-今”两个关系维度中,还对余华与卡夫卡之间的“文学因缘”、卡夫卡的“死亡想象”、卡夫卡的“无名希腊人问题”、卡夫卡“哈姆莱特问题”以及《城堡》的“反懂问题”进行了探讨。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贡献主要有:
一、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在学术史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借鉴。卡夫卡研究视角多样,有百年积累,其间对于每一个话题和文本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看法。通过聚焦于具体问题并拓展“文本解读”范畴,该成果得以把许多原本只是作为“研究基础”的文献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处理——对《地洞》学术史的考察表明,通过并置不同解读者的解读文本,能够碰撞出只有在学术史研究中才能出现的一幕幕喜剧。
二、将“传记学”与“学术史”相结合,注重考查卡夫卡的自传性写作特征与卡夫卡学术的内在关联。从卡夫卡的自我理解以及卡夫卡的文本出发,考辨“卡夫卡式文学”与“卡夫卡学术”的内在张力,发掘卡夫卡及其作品对包括“卡夫卡学术”在内的现代学术活动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价值——卡夫卡有清楚的“学者”与“学术意识”,他的作品具有“反讽”现代学术活动的弦外之音:《一条狗的探索》中的“老年学术狗”对“青年学术狗”所提问题的评论听起来像是对卡夫卡学术自身的讽刺;《诉讼》中的约瑟夫·K径直否定自己的“被捕”具有“学术性”;《城堡》中城堡官员的马车飞驰,车里装满了需要他们用心研究的各类文献,是为现代学术活动的文学写照。借助传记学所发现卡夫卡学术的这一性质,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人文学术研究活动与我们研究者的“切身相关性”。这也是题名“卡夫卡与卡夫卡学术”命意之一。
三、该成果是汉语学界对国际(主要是欧美)卡夫卡学术进行的较大规模研究,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信息丰富(不少信息难得一见,如美国“北美卡夫卡学会”及其学刊近40年间的活动),对于开拓我国卡夫卡研究者的视野,对于探索更为有效的国际学术交流方法和途径,对于恰当评价西方卡夫卡学术以及技术时代人文学术研究的意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我国卡夫卡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在《学术卡夫卡》(载《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卡夫卡与卡夫卡学术》这一关于“卡夫卡学术”的书,必将成为“卡夫卡学术史的一部分”,并高度评价著者的“学术敏锐与学术眼光”。该成果是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卡夫卡学术史研究”的结项成果,其中不少章节内容曾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文艺争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现代传记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也转载过其中部分内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赵山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传记学、比较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