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文化浙江大讲堂——瓯江山水诗之路》电视专题片温州《永嘉篇》开拍,省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摄制组方浩编导一行,在永嘉县社科联主席叶卫周和永嘉文化学者谷峰等的陪同下,先后前往县城、岩头镇、大若岩镇、鹤盛镇和岩坦镇等地进行了拍摄。此次拍摄主要通过永嘉本土地域文化学者的讲述,结合永嘉“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和永嘉“耕读文化”内容,对多个具有永嘉特色人文自然景观进行摄录。拍摄中,在突出“山水诗之路”文化大背景下,解读相关的诗词和山水人文故事同时,也将深入展示永嘉“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独有魅力,展示永嘉历史的辉煌,人文的和谐,及山水的优美。
《文化浙江大讲堂》是浙江新闻频道联合省社科联共同策划推出的一档地域特色的文化专题节目,通过撷取浙江各地历史上一些特色鲜活的人、事、景,结合各地本土专家学者对文化历史故事的讲解,深入展示浙江大地璀璨的历史文化,为广大观众提供精神滋养。两年来,该栏目从“浙东唐诗之路”到“大运河诗路”,再到“瓯江山水诗之路”,不断助力了浙江省诗路文化带总体规划和建设。此次,“瓯江山水诗之路”各地专题片摄制完成后,将于每周日21:25分在省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逐集播出。
永嘉二字,意蕴“水长而美”。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称永宁县,县治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东晋太宁元年(323),永宁县迁入鹿城(今温州城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民国后,永嘉县城先后迁经岩头、枫林、罗浮和鹿城,1958年8月从鹿城迁至现县城上塘一直到今。永嘉县城作为温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永嘉称县名的历史也有1400多年,永嘉是实至名归的千年古县。
“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永嘉的先民们,在楠溪江畔耕读相伴,史有耕读传家之遗风。五代时期的代表村落苍坡村以“文房四宝”布局规划,寄托着村民耕作之余,渴求孩子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至高希望。村东南角寨墙上的望兄亭,有着“双亭隔水频相望,两地同源本弟兄”兄弟伴读情深的历史佳话。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少时曾潜心苍坡村求学,结识郑伯熊等名流,后总结出“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学术思想,使永嘉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影响深远。他携友人和学生举办的永嘉中塘梅林诗会,奋笔而写的《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伸鄙述启好游者》和学生戴栩和诗《赏梅游中塘分韵得影字呈水心》,使中塘梅林虽历史久远,却芳盛至今。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这首诗情洋溢的《登永嘉绿嶂山》,开启了谢灵运对永嘉山水的探源和书写灵感。历代文人墨客仰慕他的诗和诗里的永嘉山水,或徜徉江心屿,或深入楠溪腹地,留下了许多传诵至今的诗篇。李白念及谢灵运时,不忘“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杜甫心驰神往永嘉山水“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苏轼则感叹“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隐居永嘉大若岩陶公洞时,留下了“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山水诗篇,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则是他对永嘉山水古朴与纯粹的归纳。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这儿,就是一首永远的山水诗,此间,便是最美的桃花源。屹立亿年的山,流淌万年的水,吟诵千年的诗,它们之间彼此糅合,相融相生,编织成永嘉“中国山水诗的摇篮”。
据悉,永嘉县为进一步弘扬山水诗文化,擦亮“中国山水诗的摇篮”金名片,不断提升永嘉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去年开始,通过“四个强化”和“五大行动”全力开展了“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打造,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四个强化”推进就是: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永嘉县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下设6个工作组,具体抓好各项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分管县领导牵头负责任,亲自研究部署,定期督查和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把山水诗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推进工作落地。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整合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向“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打造工作倾斜,加大山水诗路建设资金保障力度。统筹各项资金进行扶持发展诗路文化企业,并将诗路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活动等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范围,全力做好土地等要素保障,在山水诗路建设项目上给予项目规划、土地指标等要素支持。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和专题协商会议,专门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强化了对山水诗路建设工作的督考和激励作用。
结合“四个强化”推进,该县深入开展了“五大行动”:
一是开展了诗路规划编制行动。专门制订了实施意见,进一步梳理谋划,编制了永嘉县“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发展规划。
二是开展了诗路研究保护行动。系统开展了诗路文化研究,成立了永嘉山水诗研究会和楠溪江宋文化研究院。开展了“浙江省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的打造工作,2019年被评为了“中国诗歌之乡”。同时,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了永嘉昆曲、永嘉乱弹和瓯窑烧制技艺等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工作。建设了瓯窑博物馆、永嘉博物馆、永昆展馆、舴艋舟文化馆、谢灵运纪念馆等承载文化遗产的相关设施建设。进一步梳理保护了诗路文物古迹,对与山水诗文化有关的历史村落、文物遗迹、文字史实等资料进行了梳理保护,对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建筑、民居、桥梁、古道、廊亭等进行了排查、修缮和保护。
三是开展了诗路旅游开发行动。开发了诗旅融合优质产品、打响了楠溪江文化旅游节品牌、建设了一批山水诗主题文化园(公园),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一批诗路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了一批山水诗城市形象标识、一批诗村和宋文化村,开发了一批特色主题民宿、研发了一批文创产品、编撰了一套永嘉历史文化丛书。通过主题引领、业态植入、产品镶嵌文章,开发了耕读文化体验、古典曲艺品赏、红色文化教育、山水诗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通过诗路旅游精品线路谋划,推出了谢灵运山水诗画游、古村落文化寻踪游、舴艋舟古韵乡愁游、陶弘景福地养生游等。通过开发诗路研学旅行、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推出了“灯光实景秀”“夜游楠溪”“音乐狂欢节”等系列夜游项目。同时,还打造了楠溪诗画小镇、浙南红军小镇、教玩具智造小镇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游宜业的文旅小镇。开发了以瓯瓷、舴艋舟、谢公屐等为内容的本土文化创意产品。加强了对永嘉麦饼、楠溪素面、乌牛早茶、早香柚等特色农产品和食品的包装设计。
四是开展了诗路全域提升行动。开展了以山水诗提升城镇建设,在高速出口、高铁站出口、县城主入口、公园、主要景点等处建设了山水诗形象标识,全面提升了永嘉“门户窗口”的“颜值”。推进了谢灵运主题公园(绿嶂山、鹅浦公园)等项目,建设了一批诗廊、诗碑和山水诗特色文化广场。建设了一批山水诗文化驿站、一批山水诗主题民宿和一批诗村。
五是开展了诗路宣传推广行动。认真做好了节会宣传,加强了外宣力度,进一步营造了文化氛围。开展了以山水诗主题书画、摄影、戏曲、歌曲等文艺作品的创作,精心策划举办了以山水诗为主题的书画展览。通过山水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礼堂等活动。有效扩大了永嘉“中国山水诗的摇篮”的影响力,提升了永嘉“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的美誉度。
(永嘉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