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学未刊稿丛编》发布,有位浙江老乡独霸此书一方
发布时间: 2019- 05- 06| 来源: 钱江晚报| 浏览:

2019年5月6日下午,一场新书发布会,在西湖边闹中取静的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召开。

此次发布的新书《浙江未刊稿丛编》(第一辑100册)(以下简称“《丛编》”),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由国家出版基金支持,浙江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合作编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浙学”这个词近年来愈来愈热,从广义上来廛,指的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当代的浙江学术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而“未刊稿”,指的是1950年后未刊印、出版的稿抄本及价值较高的孤本印本,学术研究价值非常高。

在《丛编》的编纂计划中,记者注意到了一部叫做《复庄今乐府选》的戏曲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陈谊博士告诉记者,这部书是《丛编》最为重要的书目之一,将会独占《丛编》的第四辑。

而这部书,跟咱们的浙江老乡有关。

这位浙江老乡

编出史上最全戏曲集

《复庄今乐府选》是清人姚燮在晚年编选的历代杂剧、院本、散曲、衢歌等戏剧类文学作品的总集。原有192册,现存168册,分藏在国家图书馆(2册)、浙江图书馆(110册)、宁波天一阁(56册)三处。

其文献价值,不仅仅是因为书上存有姚燮的亲笔校记、题识和评语,更重要的是书中选有大量的戏曲都难以再觅传本。而这套书也从未刊行,均为稿本。

对此,郑振铎先生评价:“像他(姚燮)那样有网罗古今一切戏曲于一书的豪气的人,恐怕至今还不曾有过第二个人。”

姚燮,字梅伯,号复庄,晚清著名的文学家、画家。

清嘉庆十年(1805年),姚燮生在宁波府镇海县(今属宁波北仑)的一个小官吏家庭。

他自幼聪慧异于常人,满周岁已识200多字,5岁时已能赋诗。良好的教育与家庭环境,让姚燮在经史典籍、稗史杂言、诗词歌赋、戏曲音韵、书法绘画等方面不仅广有涉猎,甚至都还有些造诣。

他青年中举,29岁时刊刻首部作品集《疏影楼词》,因其出众的文采被人称为“甬上名秀才”,他广交朋友,还热爱旅游,在意气风发的年纪,浪到飞起。

然而不久,姚燮家中突遭变故,紧接着,这位风流才子的科举之路也屡遭不顺,五次进士考试均以落第告终。

自此姚燮绝意仕途,回家去做教书先生了。而教书之余,姚燮将大量的精力转投到了个人爱好,也就是戏曲与书画之上。

《复庄今乐府选》正是于此时编纂的。然而由于该书是一部近200册的巨著,艰于财力无法刊印,最终以稿本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对此书的评价是:“……可算是元明以来规模最大的剧曲大选集,远非《群音类选》《歌林拾翠》《缀白裘》之类可比。举凡古今著名的剧曲,无不收入。姚氏在乾嘉以降狭义的经史考据学的气氛里,居然开发了一个老师宿所不屑去且不能去的文学资料的园地,真叫人钦佩不已。”

浙图老馆长

60多年前亲自编目

时光轮转到了1954年,浙图第一任馆长张宗祥从一个叫夏子良的人手里收到了110本《复庄今乐府选》。

凭借自己多年来对戏曲的深入了解及研究,张宗祥敏锐地感知到了这套书的文献价值,但因为书中原目只有子目书名与作者,而入选的戏曲均未注明出数与细目,查阅起来十分不便。

时年73岁的张宗祥立刻着手开始为此书编目,并取名为《复庄今乐府选详目》。

戏曲研究专家徐宏图表示,张宗祥所编的《详目》不仅查阅便利,更重要的是其准群的批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比如关汉卿最知名的作品《窦娥冤》中,在原本中被毒死的是张驴儿的父亲,而现行本如京剧、秦腔、徽剧中被毒死的都是张驴儿的母亲。

而在《复庄今乐府选》第五册中关汉卿《窦娥冤》右侧原批为:“辛亥七月十四日午刻挥汗校。”而张宗祥红字批:“甲午五月初十日校,冷僧。此本与现行本完全不同,现行药死者为张驴儿之母,窦娥因下雪不斩。”

在编完《详目》之后,张宗祥还写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末记:一九五四年夏,购得姚梅伯选钞乐府一百一十本,苦无细目,因为录此。原书凡百九十二册,今逸八十二册。不知是否还在人间,真使人怅怅。海宁张宗祥记,时年七十三。

假如老先生得知,60多年后的今天,分藏于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以及国家图书馆三地的《复庄今乐府选》,这次将合璧于《丛编》中一起出版,心中的“怅怅”应该也会消解几分吧。

《丛编》主编徐晓军介绍,《丛编》共拟收录稿抄本413部1810册,其中稿本312部1478册(约占总收录量的77.5%)。这套《丛编》在全面摸清浙江古籍文化遗产家底的前提下,系统梳理了明代以降有关“浙学”的未刊稿抄本文献。全书规模宏大,所收文献内容不重复,版本珍稀难得,具有突出的版本与文献价值。

什么是“浙学”

为什么要编这套书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认为“浙学”的内涵可作狭义、中义与广义的区分。

狭义的“浙学”是指发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永嘉、永康地区的以叶适、陈亮为代表的浙东事功之学;中义的“浙学”是指渊源于东汉、形成于两宋、转型于明代、发扬光大于清代的浙东经史之学,包括东汉会稽王充的“实事疾妄”之学、两宋金华之学、永嘉之学、永康之学、四明之学以及明代王阳明心学、刘蕺山慎独之学和清代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为代表的浙东经史之学;广义的“浙学”,指的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当代的浙江学术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

《浙学未刊稿丛编》作为“浙学”相关文献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该项目充分利用全国古籍普查的最新成果,并遵照学术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整理。

这套书不仅完整准确地披露大批珍稀孤罕的历史文献,更对这些珍稀文献进行深入考订,既撰写有综合史论性的文章,详细考辨论述“浙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又为收录的每种文献逐一撰写提要、书志,同时还编纂图文并茂的专门图录,为社会各界后续多方面的研究利用夯实了珍贵的文献基础。

本次发布会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合承办。本次发布会,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祁德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巡视员邵清、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楼胆群、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徐洁、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依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先后致辞,并为新书揭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罗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严佐之,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格,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灵庚,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涌泉和桑兵,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学刊》主编卢敦基等著名学者,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南京、杭州、温州、嘉兴、温州市图书馆等业界专家,座谈研讨浙学文献的整理及其研究。

来源:《钱江晚报》2019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