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丁式贤,生于1937年7月,男,浙江天台县人。曾任台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编、办副主任;省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执行会长;现任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社科副研究员。一直以来,就天台山理论、宗教、哲学、文学与文化艺术名人、名著研究,以及地方史志、姓氏源流等进行研究,先后撰写研习文稿100余篇,近50万字。出席省级、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交流的论文30余篇,计20万字。在此同时,还为当地报刊撰写了数百篇稿子,连年获奖。20余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金奖和一、二等奖。2010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00余万字的个人专著《丹丘论稿》。时至今日仍笔耕不辍,每年都有大量文章发表。
本人出生在战乱岁月,父亲应召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母亲在家务农兼磨豆腐养猪糊口,也使我从小就懂得务农养生和磨豆腐手艺,故于1948年小学毕业后即去宁波奉化斗门桥一家宗亲水作坊当童工。大妹是老母的得力助手,小妹不满6岁就给人家当“童养媳”。父亲从前线得病归来,1948年底就去世了。那时全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49年5月天台解放,不久解放军工作队进驻本村。我从宁波回老家,由于本人高小毕业又到外地见过世面,被工作队指定为儿童团长兼夜校教师,还参加村业余剧团演出。其间表现比较好,1952年初,驻村南下干部和小学老师动员我到小学补习,准备迎考免缴学费、食宿全包的省立天台初级师范。当年2月就到学校补习,就在这一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那一天,批准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并被增选为副大队长。也就在这一年夏天,由当地政府保送并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入省立天台初级师范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音乐课代表,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不久加入共青团,并被选为天台县首届学联代表。印象最深的是1954年9月,学校组织我们即将毕业的学生到县城城北小学实习,除了教课外,我还兼习校少先队辅导员,由于这所学校棋类活动比较活跃,本人又喜欢下棋,很快就与队员们融为一体,实习成绩得到加分。据说,城北小学后来还成为省围棋定点学校,评为全国围棋育苗先进单位。
1955年8月,毕业分配至临海县岭景乡中心小学任教,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由于把全校最乱的“吵客班”变成“红领巾班”,被评为县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并于同年12月出席浙江省首届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大会,爱到时任副省长杨思一等领导接见,杨副省长还走到我的身边,亲切地问在哪个学校念书(因个子小,又戴着红领巾,他以为是学生)。后来还戴着红领巾和临海与会代表一起在西湖边拍了照,现被收集个人专著《丹丘论稿》中。
1956年7月,参加以培养知识分子入党为主题的临海县委干校政治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担任横歧乡中心小学校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7月调中共临海县委文卫部工作(其中借用县公安局10个月)。
1959年8月,调任临海师范校长室秘书兼党支部组织委员,并被选为教工团支部书记。
1961年3月,调县文卫局任秘书,后兼任文艺股长,被选为机关文卫团总支书记。
综上所述,本人的童年是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黑暗中摸索。直到1949年5月终于迎来了东方红、太阳升,是毛泽东主席统领的人民解放军,使我获得新生。当上儿童团长,还高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加入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后又入团、入伍、入党,立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回顾70年来,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可以说一帆风顺,然而也有一段人们都知道的原因,经历过坎坷波折,品尝过酸甜苦辣。本文侧重记述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往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标志着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在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使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中兴之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起来了。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一、投身文教战线改革
教育战线的改革,应当说始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也是笔者最值得回忆的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那件幸事。粉碎“四人帮”后,本人就开始主持县教育局工作兼任招生办主任。比较早地得知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5月和8月,在和教育科技部门的负责人谈话中,就明确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我们一方面在学校中进行部署;同时,在社会上组织以“老三届”为主的知识青年复习迎考,先后在县党校礼堂和人民大会堂,聘请骨干教师为他们复习指导。当年冬季全国统一招生高考时,临海报名考生近千人,录取高等学校的达155人、同时还有236人被录取入高中中专和师范学校,录取率居全省前茅。因为这一年全国报考考生570万人,录取的仅26万人,比例为二十几比一,不到百分之五。此后,临海市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近些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录取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教师才得以解放。笔者亲身经历的是:全县175位错划右派全部得以改正;所谓“中右”全部推倒,并销毁档案;无故精简下放的给予收回;“清阶”中形成的档案退回教师本人。重新任命了600多位中小学校长与教导主任,同时建立起76个教育党支部,仅1979年至1983年,就发展了新党员450人;3000多位民办教师,通过培训、考核给予定员、此后还陆续“转正”。在此同时,在教师中开展评优活动,仅1979年就评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300多名(其中县劳动模范20名、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2名)。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葛新民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回浦中学老校长邵全建被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大石区中心校副校长朱云仙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哲商小学少年先锋队总辅导员范熙达被团中共任命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巾山小学褚仙球被评为省首批小学特级教师。其他单项获奖者更多。
1978年底,为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演出歌颂敬爱的周总理、痛斥“四人帮”的大型话剧《于无声处》,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在这期间,笔者身为临海县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依靠全县8000余名中小学教职工,尽职尽责,当好公仆,因而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广大教师的赞许。
为此,县委报道组还写了一篇《局长与教师》的长篇报道,于1981年2月18日发表在《浙江日报》上。与此同时,浙报评论员李烈均同志撰写了题为“位尊不泯公仆心”予以推崇。文中称:
读通讯《局长和教师》(载本报1981年2月18日第二版),临海县教育局长丁式贤同志关心和爱护教师的事迹,十分令人感动。
一个教育局长,坚持20多年安居破旧矮小的陋房,肯以个人名义为落实政策的同志出具分期还债的“信用证明”,对下级的家属难产动手术给予胜过亲人的照顾,甚至为一句讲的不妥的话向教师连夜登门道歉……桩桩件件的普通小事,体现了革命的干群关系、亲密的同志情谊,难怪教师们感到这位领导“可亲,可敬”、“倍加情深”了。
丁式贤同志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严格要求自己“当教师公仆”,经常反省自己,检点“公仆对主人的态度”。为尊不泯公仆心,时时处处,身体力行,赢得了广大教师的爱戴和信任。
由于笔者年轻时从事文秘工作近20年,喜欢写点“小文章”。“文革”前曾被《浙江日报》评为“积极通讯员”。提任临海教育局长后,讲话稿大多由自己起草。1979年成立县教育学会,每年都要联系实际撰写学术论文。其间比较满意的有《应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82年3月,在浙江省教育学研究会上交流后,先后在《浙江教育》和《浙江日报》上发表。此后,笔者曾为各级报刊投稿300多篇,屡屡获奖。2010年6月开始编撰个人专著《丹丘论稿》(含“特辑”、“续集”),合计230万字,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和团结出版社出版。其中教育方面比重占四分之一。诸如:“前集”,专设“师评”、“书评”、“独评”等章,其他各章亦有多篇论及“教育”。如“剧评”中的“教师,到底干什么——电视剧《校园先锋》观后感”;“点评”中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简述临海教育60年的巨变”,“特评”中的“振兴台州高等教育刻不容缓”;“专评”中的“试论临海教育巨变的主要经验”等。《续集》中除专设“郑虔研究在曲折中前进”、“老年教育研究前景看好”等章外,其他各章均有涉及“教育”。如“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谈话的回顾”、“喜看临海教育的新亮点”、“市领导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也谈校训校歌”、“哲商百年 桃李芬芳”、 “红领巾的回忆”、“高考的回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特辑”中60多位同仁好友“点评”、“点赞”《丹丘论稿》的出版,属于教育系统的同好竟占有三分之二以上。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5月20日,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本省桐乡乌镇举办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接受十届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亲自为笔者颁发获奖论文“荣誉证书”;同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偕副市长陈先东、教育局局长陆建平等,专程来到本人家中慰问,对我这位老教育工作者一辈子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作了充分肯定。
最近,还以“情系教坛育芬芳 大爱无声铸师魂——记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老局长丁式贤”为题,入选《领导者——中国当代优秀领导人物志》。编者“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和“北京英杰创新文化艺术院”在颁发《荣誉证书》称“丁式贤同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您对事业“久久为功”的韧劲、对责任“舍我其谁”的担当,树立了先锋模范形象。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能够让人民铭记的业绩和贡献。传记被编入《共和国赤子》卷书”。同时又入选由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编著的大型宝鉴《报国栋梁》系列丛书。
笔者在临海县担任教育局长8年中,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后创办了临海师范学校,临海教师进修学校,还破例开办了物理和体育专业两个大专班,开设浙江电视大学临海工作站(即今临海电大学院前身);同时又创办了临海三中(即今临海中学)、灵江中学、临海四中(即今临海职业技术学校)。支持临海退休教师协会创办临海民办白云中学(完中);此后,又于2000年8月,参与创办台州市老年大学;2003年3月,参与创办临海民办老年大学,获中国老龄委、民政部授予“全国尊老敬老助老示范学校”称号。
1984年5月,地委决定交流去仙居县任文化局局长(当选为仙居县音协主席、县文联副主席)。同年,招收越剧培训班,请省艺校俞珍珠老师等来仙居辅导。
1985年,在地区文化局和文联的支持下,组织排演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型越剧《风流姑娘》,巡回演出百余场后,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团长王伟萍等获优秀演员一等奖,同时,获创作、导演、舞美等十几项奖,仙居文化局获演出百场嘉奖。
在《风流姑娘》排练过程中,得到上海越剧院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和金彩凤等指导,并与仙居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合影;同时得到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和省戏曲研究所所长陈西斌、地区文化局局长方山、地区文联副主席金孝电、蔡庆生及当地党政领导的鼎力支持。在仙居文化局任职二年余,有10个方面获得省、地领导的肯定。1986年2月,台州行署在《工作通讯》中摘要刊载,以致鼓励。
1996年10月,本人撰写的《台州乱弹“三起三落”》,呼吁应予挽救与振兴,引起了市委和市政府领导的关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台州乱弹以“非遗”珍品,排练节目赴首都人民大剧院献演,效果尤佳。后又曾赴新西兰等国演出,为国争光!
1999年4月,应邀出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艺50年研讨会”,本人提交的论文和《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1-3辑),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4年4月,本人任临海老年大学校长,校艺术团参加全国中老年文化交流风采大会,5个节目获金、银、铜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同年5月,组团参加全国中老年民间秧歌节,学校获最佳组织奖、教师高金花、周惊鸿获个人风采奖。同年6月,海峡两岸济公文化节在天台济公故居举行,有幸会见大型电视连续剧《济公》的扮演者、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并合影留念。
2005年9月,本人撰写大型电视连续剧《海之门》观后感,获中宣部艺术处肯定,该剧获全国精神文明奖。同年6月,中国老龄协会与临海市政府联合举办“临海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知识竞赛,并在临海市颁奖,当晚校合唱团高唱《黄河大合唱》等歌曲,获得轰动性效应。
2006年10月,由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和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主办的《和谐社会·歌颂伟人·红色经典演唱会》,在杭州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临海老年大学合唱团在副校长程忠海和蒋茂顺、杨若柳带领下,参加以本校合唱团主唱、台下台下同唱《东方红》拉开序幕。尔后,本校合唱团高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得到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予以肯定,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张文范会长接见全体演唱人员,给予热情鼓励。
其间,还为大型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苍天在上》、《人间正道》、《校园先锋》、《武则天》和《告别昨天》、《希望的星辰》、《名城之光》等文艺演出,撰写了20多篇剧评,均收集个人专著《丹丘论稿》中。
2009年10月,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授予“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授予“中国当代文学之星”荣誉称号。
2010年6月,在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举办的《为人民服务 共和国功勋颂扬毛泽东》卷书征文大赛中,荣获金奖。
同年12月,被中国艺术工作者协会聘为名誉会长;被中国文化艺术协会聘为终身名誉会长。
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党的十九大庄严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并写进新党章。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想本人这些年来,在亲朋好友的热情支持下,能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竭尽微薄之力,深感无比欣慰。
(一)参与修志工作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 “修志为爱国主义提供教材,没有历史何以爱国”;“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看地方志”。本人自1986年10月转型调入台州地区地方志部门工作,一干就是15年,直到2001年10月退休,曾任台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副主编、办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等职,参与编修《台州地区志》、《志余辑要》、《台州会要》、《浙江乡村旅游志》、《浙江省人物志》等,合作主编《台州学校志》、《台州教育人物志》,共计600余万字。其间,先后参加北京社科院中国方志系函授学习二年,获毕业文凭;还到江苏省苏州大学、浙江省委党校方志进修班3期;参加省地方志学会任副秘书长,从事地方志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台州地区志》获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二次获省优秀地方志工作者称号。同时还参加各县市志、部门专业志等30余部志稿评审工作,这些志书都已成为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硕果,在存史、资政、教化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人于1993年7月,经省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审,确认已具备社科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省委宣传部和省人事厅下达批文。8月被地区方志编委会聘任。
(二)参与以唐代郑虔为代表的台州历代著名人物研究
曾任郑虔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合作出版《郑虔传略》等专著多部,其中《郑虔传略》获国家级优秀著述奖励。其他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间,著名人物研究达数百位,先后收集《台州地区志·人物篇》、《浙江省人物志》、《浙东军事芜史》、《台州星座》、《台州历代文化名人》、《台州教育人物志》、《客籍人物在台州》、《辛亥革命中的台州著名人物》、《南宋贤相吕颐浩》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人物卷》和《台州中共党史人物之最》等。本人撰写的《试论台州人物辈出的成因及其主要特色》专论,荣获“共和国60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组织参加天台山文化研究
天台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人自1988年5月参与发起成立天台山文化课题组,列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就理论、宗教、哲学、文学、文化艺术5个重点和17个专题开展研究。1989年5月成立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本人曾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研究员和学术委员副主任等,参与主编《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6辑(后2辑为专著),共330余万字; 期间,还应邀出席中日第四次佛教学术会,在中国社科院学习报告厅上向代表们介绍天台山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同时开展《唐诗之路》和中华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前不久,本人曾以“天台山文化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为题,总结了28年来同仁们共同创造出10个“全国第一”。即:第一个国内名山学术研究会、第一部中国天台山文化专刊、第一次登上国家“大雅之堂”、第一部喜剧电视系列片《济公》、第一部区域文化学术专著、第一个“中国旅游日”的确定、第一个天台“和合人间博物馆”、第一部传世专著《东瓯丛考》、第一位台州市长兼任会长、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同时,在本人忘年交梁立新文友归纳的“六地”(佛教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唐诗之路目的地、诗人寒山隐居地、活佛济公降生地和霞客游记开篇地)的基础上,再延伸了“十地”:儒家文化萌发地、东瓯文化标志地、葛茶文化名源地、乌药文化原植地、和合文化源头地、吴越文化传承地、两宋文化集结地、阳明心学集成地、围棋文化育苗地、溪水文化示范地。
在30年的天台山文化研究中,同仁们还发掘出诸多值得庆幸的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名著:陈景沂的世界第一部植物辞典《全芳备祖》、赵汝适的中国第一部海外交通风物志《诸蕃志》、贾似道的世界最早昆虫学专著《促织经》和唐一行的世界第一部天文历法《大衍历》、
陆羽于天台山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宗衡撰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易筋经》、齐召南的中国河流之巨著《水道提纲》等。
在此期间,同仁们编辑出版学术专著550多部,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以千计。研究会越办越办越火,会员由开始的30余人增加至250多人,遍及全国各地。
(四)亲历徐霞客文化(包括王士性、陈函辉)研究。
本人自1986年10月调入台州地区地方志部门工作后,转年为编纂《客籍人物在台州》系列丛书,就开始接触徐霞客这位奇人奇书。1994年加入中国徐霞客研究会,转年浙江省徐研会成立,当选理事与学术委员,开始徐学研究。撰写研究论稿50余篇(含王士性、陈函辉),主编专著《徐学的春天》,大部文稿均收入个人专著《丹丘论稿》,由于徐学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徐霞客游记》已列入国学,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名著中国卷之一》。其间,主编出版《王士性论集》和《王士性文集》,组织由挚友朱汝略整理点校的《王士性全集》,合计80多万字;研究表明:人们已公认王士性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文地理学家。20多篇文稿入选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主编的《徐霞客研究》专刊;30多篇文稿收集《徐霞客在浙江》专辑和入选《徐霞客在宁海》。近期还将整理出版一部《徐学研究普及本》。前些年曾担任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王士性课题组负责人,可喜的是对徐霞客石友陈函辉的研究,引起了陈函辉在江苏靖江任县令6年的现任靖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陈函辉列为该市“从政榜样人物”,号召全市人民向他学习,并组织市文联和电视台创作人员来陈函辉故居临海收集史实,编写故事和拍摄专题纪录片上下两集,在该市连续播放。最近又获悉: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浙江省徐研会于11月10日在天台举办纪念徐霞客诞辰43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徐霞客地学诗歌散文征文竞赛颁奖大会。
(五)参加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杭州古都文化研究
历任名城研究会顾问和古都研究会名誉理事。先后支持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会出版专著10余部,本人撰写文稿30余篇。其中:“临海·江南长城评述”、“弘扬浙江传统 锤炼浙江精神”、“台州的历史在临海”、“临海巾子山应成为诗歌山”、“临海千年府,满街文化人”、“书法碑廊换新颜 ‘儒学之首’更耀眼”、“古城临海 越来越美”、“做好‘美丽浙江看临海’这篇大文章”、“临海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色”、“王阳明心学的再传门人王宗沐应深入研究”等文稿,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赞许。其间,支持台州府城墙申报世界“非遗”,现已入选预备名录。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视察台州府城墙,表示满意。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本人还是一位新兵,先后有10余篇文稿被刊用,诸如:“南宋王朝与陪都临海探究”、“吴越国钱氏与台州研究综述”、“如何公允评述南宋王朝的七十位宰相”、“南宋贤相吕颐浩生平业绩简述”、“葛岭应修复‘半闲草堂’并陈列贾似道‘非遗’珍品”等,得到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教授和秘书长戎玉中研究员等肯定,近期还写了“话说杭州与台州”等文稿。其间,还参加东瓯古城文化研究,任台州东瓯古城文化研究会顾问,撰写“台州东瓯古城研究述评”、“浙江仙居下汤遗址调查简报”(后刊于《考古》杂志),“下汤遗址”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保
单位。同时为周琦化了8年心血编著《东瓯丛考》写了“序二”。该书列入台州文献丛书,于2017年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
社出版。这是一部“藏之名山,传至后世”的中国第一部东瓯学术专著。曾得到时任台州市委书记蔡奇的首肯。
结 语
回忆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是相当幸运的。自1955年8月浙江省立天台师范毕业后入伍,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小学校长、临海教育局副局长、局长、中共临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仙居县文化局长;台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兼副主编、办公室副主任;台州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书画函大台州分校常务副校长,临海老年大学校长、顾问等职。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协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徐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曾任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顾问,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台州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临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顾问等。
在任小学教师时,曾被评为临海县优秀少先队员辅导员,并出席浙江省首届先进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大会受到表彰;在基层工作20余年,任劳任怨,奉献青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任临海县教育局局长,为临海教育界广大教职员工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普及中小学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竭尽全力。《浙江日报》1981年2月18日刊载题为《局长与教师》的报道,同年3月10日《浙江日报》评论员李烈均还写了一篇《位尊不泯公仆心》予以推崇。1984年4月,交流去仙居县任文化局局长时,组织演出了一场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型现代越剧《风流姑娘》,在台州各地演出百余场后,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导演和两位演员一等奖等十几项奖。1986年3月,参加《人民日报》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新闻编辑专业函授结业。年底,调入台州地区地方志编辑部工作。1988年5月参与发起成立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组,转年成立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先后担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等。30年来,与同仁们一起就天台山理论、宗教、哲学、文学与文化艺术等近20个专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出版了《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共6集(后2集为专著),计360万字。笔者任责任编辑与副主编,共同组织来自国内外的250多位专家、学者赐稿;本人撰稿30余篇、约10万字。其间,还参与“寒山子文化”(后为“和合文化”)、“唐诗之路”、“两宋文化”、“吴越文化”、“济公文化”,以王士性、徐霞客、陈函辉、齐周华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和张伯端、贾似道、陈景沂、范理、齐召南等名人、名著研究,以及地方史志、姓氏源流等研究。先后撰写研习文稿100余篇,近50万字,大多收入个人专著《丹丘论稿》和《丹丘论稿》(续集)中。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由开始时的20余人增加至200多人,遍及全国各地。研究会获“全国社科联先进社科学会”称号,10多部个人专著获省、市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曙光奖;本人和另两位同仁获“浙江省先进社科工作者”尤其是《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0年11月第1辑“专号”出版后,被《人民日报》誉为“我国第一部名山文化专号”;1999年前3辑“专号”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合作主编《台州教育人物志》、《台州学校志》、《六朝地域社会丛书——临海郡》、《郑虔传略》、《台州文化概论》、《徐学的春天》等;参与编纂《熟读浙江七千年》、《浙江旅游文化大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等正式出版的著作10余部,计400余万字;担任副主编的《台州地区志》及《台州会要》共计380余万字,志书获浙江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省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有《天台山文化研究》、《唐·郑虔研究》、《中国文化世家研究》、《王士性研究》等。出席省级、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交流的论文30余篇,计20余万字。在此同时,还为当地报刊撰写了数百篇稿子,连年获奖。在位时多次获临海县(市)和台州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方志工作者称号;退休后2004年5月被中共台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老龄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获临海市委、市政府“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 20余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金奖和一等奖。2010年6月,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100余万字的个人专著《丹丘论稿》。
此后,又主编了《南宋贤相吕颐浩研究》和《王士性研究论集》,合计60余万字,并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和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还组织支持挚友朱汝略整理点校了40余万字的《王士性集》,负责出版该点校本的浙江古籍出版社,获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南宋贤相吕颐浩研究》和《王士性研究论集》获临海市“文化精品工程”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笔者又撰写了各类文稿200余篇,大部分在各级报刊、著述中发表,总计约120万字。现从中筛选出近200篇,计100余万字(不含文友赐稿),列为《丹丘论稿》(续集)由团结出版社最近出版,比较全面地向同人们作一汇报,这也是身为社科副研究员的应尽职责。
在这5年多来,特别令人振奋和值得庆贺的有以下几件幸事:
一是,获得殊荣和得到学术界推崇的研究成果前所未有。诸如:2012年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从事修志工作20年以上“荣誉证书”;2013年11月,本人早期撰写的“运用邓小平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指导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文,入选《中国领导干部优秀成果文选》和《世界精英经典文集》;本人编著的《丹丘论稿》和其中的诗词,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全国文艺大赛”金奖; 2014年5月20日,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本省桐乡乌镇举办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接受十届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为笔者颁发获奖论文“荣誉证书”;同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偕副市长陈先东、教育局局长陆建平等,专程来到本人家中慰问,对我这位老教育工作者一辈子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作了充分肯定。2015年8月1日,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文化史学会联合国家有关部门,经过评选,本人荣获“荣耀中华——中国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同时,入选“共和国优秀儿女·经典传记丛书”:《中国当代优秀领导人物志》和《中国优秀离退休干部风采》等。
二是,值得庆幸的是,本人于2011年11月,因患脑淤血,经夫人和儿子儿媳通力协作,立即送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抢救获得新生。其间,竟有百余位有关领导、同仁好友前来看望或专门来电、发来短信等慰问。使我深深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亲情和友情之宝贵与温暖。
在本人跨入80华诞,《丹丘论稿续集》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关爱我成长和支持创作的诸位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老朋友、老同学、老部下;感恩老伴和儿孙们的理解、包容,全身心支持、帮助,使我这本集子能圆满顺利出版,了却心意,如愿以偿。
在这里我还要引述一位与本人共事60多年的老领导(曾任临海市政协主席)董怀修同志的感言:“我和你相处已半个多世纪,我亲眼目睹你潜心学习和实践,已经成长为新中国后起之秀的教育专家,新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专家和文学艺术评论家,这些都聚集在内涵丰富的三部著作之中。你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能够成名成家,是具备了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完全具备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魅力,值得可钦可贺!”
这都是对我人生的肯定与褒奖,使我深感汗颜。特别令人感奋的是近日接到省社科联关于征集“我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浙江老专家学术自传”的通知,将愚列入征集对象,更是无地自容。
回顾本人是中国共产党八大后,由党直接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经受了历次运动考验,多是顺境也有逆境。严格遵守党章,牢记入党誓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维护、执行党纪和自律格言:“一不贪财,二不贪色;廉政奉公,当好公仆。”“习作是对生活的写真,生命不息,笔耕不停。”“意志要在实践中锤炼,信念要在行动中体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为民,奉献毕生。”以无比欣慰的心态,迎来新中国诞生70周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带领全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