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群贤毕至天目山,自然与人文春光相辉映。天目书院复建20周年纪念会在临安天目山庄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潘云鹤,原浙江省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陈法文,原杭州市委书记、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吴仁源,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建庭,临安区领导李赛文、吴春法、裘小民参加纪念活动。
天目山是中国名山,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书院曾是重要载体。临安的书院历史起于南宋,至清朝共有12所,其中之一便是天目书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天目书院首次复建在1940年,当时浙西行署成为东南抗战前哨,为集聚人才和爱国人士,在西天目山太子庵恢复了天目书院,因战乱只生存了5年。1997年7月,在当时文化界学者的倡议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目书院正式恢复,为由省文化厅主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后划归省社科联业务主管。20年来,书院人坚持“资不官费,力不民烦”的原则,为文化、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撰写了天目华章,如太子庵文化古迹的保护,通过书院传统文化研究社、书画社、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江南园艺竹开发研究中心等平台,搭建学术交流场所、培养了一批文化事业中坚力量。
除了汇报总结,天目书院复建20周年纪念还承载着继续探索今后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的使命。天目书院董事长兼副院长牛太升在会上说,书院发展大方向仍是创新开放,概括为两句话就是“上网通天下,落地利苍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农耕社会封闭的书院模式将成历史。新时代的书院将以网络为介质,以当地民生发展重大问题为研究方向,来实现持续发展。牛太升以设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为例,表达了通过研究成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
参加此次文化盛会的,既有来自国家科学文化机构和省、市、区党政机关人士,也有全国和省内文化界名家贤达,可谓群贤毕至。与会者表示,书院的复建和工作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很有成效,是中外学者以民办公助形式促成的文化盛举,发展过程予人很多启迪和思考,实现了“情系天目、心慰昭明”的愿景。
(临安区社科联供稿 作者:孙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