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我的编年史”故事之二十四:老中医的四十年 最难忘的第一次——从一个普通工人变成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发布时间:2018-10-15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口述 陈伟民 记者 郭婧

陈伟民,1957年出生,台州天台人。今年是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正是他学医从医40周年,作为一名中医,他也见证了中医药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下是陈伟民的讲述:

第一次受邀参加高水准研讨会

1978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在工作了3年的工厂里参加了高考。考大学时,父母亲都希望我读中医,因为父亲少年时迫于生计当过3年中药堂的学徒,母亲一直体弱多病,于是,我听从了父母的建议,考入了浙江中医学院(后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五年大学时光,我自认为有一件事曾经轰动全校。1981年11月,浙江中医学院要举办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除了国内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日本、韩国的中医研究者参加。没有人会想到,这么高规格的研讨会,当时撩动了我年轻的心。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我对黄疸形成的病因病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思考与查证资料,撰写了一篇关于形成黄疸的病因病机新见解的论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把稿子投给了大会组委会。

“一个学生怎么可能参加这样高规格的研讨会?”“研讨会发出征文通知是向大学与附属医院的老师们征集学术成果,怎么会看上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文章?”当时不少同学“嘲笑”我不知天高地厚。但辛勤带来收获。不久我接到组委会通知,邀请我参加研讨会,并且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学术研讨会整整开了一天。第一个是我们院长何任老教授演讲,接着是日本、韩国的学者,再接下去是学校老师们……我的发言排在最后,我大概讲了20分钟,头上在冒汗,两腿在哆嗦。每每回忆这段情景时,我的眼眶里都会滚动出泪花,充满了对何任老教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后来,这篇“处女作”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又获浙江省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

第一次成功治愈不孕不育患者

1983年7月我大学毕业,由于父母年老体弱需要照顾,哥哥又在外省部队当兵,于是我主动要求分配回到家乡,进入台州学院附属天台医院工作。

当时这所全县最好的医院只有几间中医门诊,没有中医病房。我们这批大学生分来之后,医院很快开设了中医病房,我主管病房兼门诊。

那时医院用房紧张,做不到一人一诊室,我很幸运地与叶宝贵主任同用一间诊室。叶老师是浙江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毕业实习跟随著名中医妇科大师裘笑梅,算得上是裘老的嫡传弟子。我与她在同一诊室,使我学到了不少中医妇科的诊疗技术,为我以后专长于不孕不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约在1988年,一对婚后6年未能孕育的夫妇,经我中医药调治4-5个月后,成功怀孕并生产。这对夫妇成为我成功治愈不孕不育的第一个病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疾病谱的改变,我也开始将泌尿男科(不孕不育)和肿瘤作为业务主攻方向,并师从鲍严钟老师。鲍老是国家级名中医,原在浙江省中医院工作,尤其擅长男科与肿瘤诊治。而后,他在杭州亲手创办了全省首家不孕不育专科医院。两年的跟师,为我后来在男科和肿瘤诊治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除男科特长外,对于肿瘤创制有“益气固本抗癌方”,让不少癌症病人得到临床治愈。2001年,我在台州市中医界恢复高考后毕业生中率先晋升为主任医师;2007年获选台州市首批名中医,不久又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去年,我从单位退休了,作为一名老中医工作者,传承中医、弘扬国粹的道路,我将持续走下去,在为病人服务的职业生涯中仍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